
郑文耀(Paul Cheung)始终记得,孩提时在华埠家中看新闻,萤幕上几乎没有和他长得一样的面孔,「除了春节或发生命案,我很少在主流媒体上看到华人。」这种叙事权的缺失,竟在多年后,成为了郑文耀投身新闻与公共倡议的支点。百人会(Committee of 100)新任会长郑文耀23日接受世报专访,聊及他心目中的「华人的新叙事」
●撕「永久外人」标签
肤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,使得华裔常常被视作「永久外人」(Perpetual Foreigner)。 「但这里是我们的家,我们的未来也在这里,」郑文耀说。 5月底上任以来,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会员与社群的需求。他提到,百人会曾在新冠疫情期间动员资源支援前线医护,近期亦透过针对「外国人土地法」(Alien Land Laws)的研究,协助地方组织反制政策误解。
对于华裔在美国当下面临的挑战,郑文耀直言,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让华人全面参与美国社会。除了社群动员外,百人会也提供研究与数据支持,在地组织推动参政,「如果我们不支持华人在各行各业中担任领导职务,那么在关键政策的制定、文化的讨论或商业决策的制定中,华人就很难发声」。
郑文耀坦言,做研究成本高昂,因此百人会希望为所有合作伙伴提供可靠数据,以帮助反击错误资讯。 「也可以让像我父母这样的移民可以与市长参选人对话,可以说出『这件事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社区』」。
●单一成功叙事迷思
华人社群在主流媒体眼中长期以来被「单一成功叙事」的迷思所裹挟。 「我们不是一个单一面貌的社群,有人是几代人前移民来美,有人是像我九岁才从香港来,也有人是成年以后才来。」相比起千篇一律的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,郑文耀更希望呈现华人社群的多样与贫富差距,「我们既有医生、企业家,也有邮差、艺术家,还有不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。我们的故事要被说出来,而且必须自己来说」。
郑文耀表示,媒体的力量不只在于说故事,更要驱动行动与改变。多年过去,他童年时的尚处边缘的华文媒体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网路,社媒平台的出现也为华文媒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。在郑文耀看来,华文媒体已经比过去更加多元,但也面临错假讯息泛滥的风险,「很多移民社群很容易被误导,因此提升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」。
●有口音的华人移民
郑文耀九岁时从香港移民至纽约,最初父亲经营餐馆、母亲在衣厂工作。即便奋斗至今,他也自嘲「带着口音的华人移民」。 「但正是这些,让我有与众不同的特质,成就了今天的我,」这也是郑文耀想给华人年轻一代送上的信息:移民的经验和文化的交融不是弱点,而是驱动社会前进的力量。 「勇敢做自己,这是你们的最大优势」。

没有回复内容